利通区纪委
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蒲葵扇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7-18 10:02:55

  在南方,蒲葵树极为常见。因为向阳而生,其柄和叶硬而不脆,极具韧性。

  制作蒲葵扇,主要用“减法”。取蒲葵柄长30多厘米、色泽浅碧的葵叶,采摘晒干,去除多余水分;用硫磺熏除幼虫及可能藏在褶皱中的虫卵,至颜色发白再水洗、烘干、压平;然后剪去葵叶叶茎分叉的部分,使外缘呈圆形;最后以篾丝或丝线等两面缝合收边即可。

  蒲葵扇易制易得、好用耐用。蒲葵的叶柄、叶面可自然作为扇柄、扇面,二者原为一体,不易折断;扇柄粗细适中,硬如竹木,便于发力;扇面薄如纸片,易于招风。仔细回味,简简单单的蒲葵扇,蕴含了不少哲思:制作时的删繁就简,形式上的方圆轻重,材料上的扬长避短,使用时的以一持万,效果上的以实引虚,于晃动摇摆间的心安神定……这是古人就地取材、因物付物的智慧。

  蒲葵和“萐莆”,名异实同。最早出现在尧舜时代的“萐莆”,“状如蓬,大枝叶小,根根如丝”,因能扇风降温,防止庖厨里的食物变质,被视为祥瑞之草。“萐莆”的形态,在汉代画像石中更为清晰——长长的叶柄,圆而大的叶子,与尚未加工的蒲葵并无二致。

  千百年来,扇子形制有团扇、折扇之异,材料有羽扇、竹扇、纸扇、绢扇、帛扇等之别,外形有方圆之差,但蒲葵扇的经典造型一直深入人心。

  一扇在手,盛夏无忧。因为实用简约、价格低廉,在没有电风扇和空调的年代,蒲葵扇几乎家家必备。无论城市农村、街头巷尾,也无论院内桥上,田间地头,更无论是辛苦劳作、灯下苦读,或者两两对饮、三五闲谈……蒲葵扇总是与人相伴相随。对蒲葵扇的认知,也因此刻印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。追逐打闹后的片刻入定,读书作业时的沉浸其中,午夜梦回间的睡眼惺忪……似乎无时无刻,都有一把老旧的蒲葵扇在轻轻扇动。

  实用之中,蒲葵扇同样具有文化内涵。《晋书》记载,谢安少负盛名,深得时人敬慕。其一位同乡在中宿县(今广东省清远市一带)做官,被罢职返乡后,去拜访谢安。谢安问他带回多少积蓄,他回答说,岭南凋敝,只带回一批蒲葵扇,又因为错过了时节卖不出去。谢安便拿了其中一把握在手里出入京城,很快扇价倍增,全部售罄。回头来看,当时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之所以争相购买,除了谢安的名人效应,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位同乡,尽管我们不知道他姓甚名谁,也不知道他为何罢职,但为官数年只带回一批蒲葵扇,而不是数万金银,可以想见其官声不差。否则以谢安之清高洒脱,与其见面已属难得,遑论助其销扇?

  “竹床蒲扇养天真。”蒲葵扇不仅深得谢安喜欢,也深受有民本情怀的艺术家青睐。唐代有白居易诗中的闲情,“坐把蒲葵扇,闲吟三两声”;宋代有王安石诗中的坦然,“岂无华屋处,亦捉蒲葵箑”;明代奇人王叔远核雕中,舟子以蒲葵扇扇炉的形象栩栩如生;清代文人郭小亭的《济公全传》中,济公那把破旧的蒲葵扇伴随他打抱不平、惩恶扬善;到近现代,齐白石、丰子恺更是多次以蒲葵扇入画,寥寥几笔,形神兼备,既让人心领神会,更让人审视深思。

  大朴不雕,大巧若拙。蒲葵扇扇来的,是清风正气,也是实实在在的平凡生活,更是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希冀。(赵建国)

>>><<<